金庸先生评论《傅雷家书》说:“傅雷先生的家书,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。”这句评语很中肯,因为它一语道破了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。傅聪于1954年远赴波兰求学。临行前,傅雷给他的叮嘱是:“先为人,次为艺术家,再为音乐家,终为钢琴家。”
父亲说傅雷从未鼓励傅聪做一个钢琴演奏的专家,而是主张首先为人真诚,保有一颗“赤子之心”,在文学、哲学、绘画、雕塑以及音乐中涵泳琢磨,获得一种通学,进而浸润至人生,成为一个通人(即金庸所讲的“中国君子”)。
人生
我认为一个人只要真诚,总能打动人的:即使人家一时不了解,日后仍会了解的。我一生作事,总是第一坦白,第二坦白,第三还是坦白。人一辈子都在高潮—低潮中浮沉,唯有庸碌的人,生活才如死水一般;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,方能廓然无累,真正的解脱。
世故
人的心理是:难得收到的礼,是看重的,常常得到的不但不看重,反而认为是应享的权利,临了非但不感激,倒容易生怨望。
爱情
热情是一朵美丽的火花,美则美矣,无奈不能持久。希望热情能永久持续,简直是愚妄。对终身伴侣的要求,正如对人生一切的要求一样不能太苛……世界上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人或事物呢?抚躬自问,自己又完美到什么程度呢?
文化
东方的智慧、明哲、超脱,要是能与西方的活力、热情、大无畏的精神融合起来,人类可能看到另一种新文化出现。
艺术
大多数从事艺术的人,缺少真诚。因为不够真诚,一切都在嘴里随便说说,当作唬人的幌子,装自己的门面,实际只是拾人牙慧,并非真有所感。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。知之为知之,不知为不知。真诚的“不懂”,比不真诚的“懂”,还叫人好受些。凡是一天到晚闹技巧的,就是艺术工匠而不是艺术家。一个人跳不出这一关,一辈子也休想梦见艺术!
回归人生
别为了音乐的艺术而抛荒生活的艺术。艺术是最美的花朵,生活就是开花的树木。